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科技创新

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|这五道“必考题”山东这样作答

 发布时间: 2023-10-29 18:05:11 来源:科技创新


  金秋时节,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自然保护区披上了五彩斑斓的“衣裳”——一棵棵柽柳、一片片盐地碱蓬、一丛丛芦苇,红黄绿色块相间,铺满褐色土地……地辽天阔鸟竞飞,黄河奔入蔚蓝海,动与静、力与美交织,染就一幅舒朗壮丽的天然景象。说起家乡的变化,当地的老百姓无不赞叹,“岸边植被越来越丰富,鸟的种类和数量也显著增加,这里简直是候鸟的天堂。”

  两年来,山东牢记嘱托,坚决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任务,坚持系统谋划、全域统筹、一体推进,着力构建完善五大战略推进体系,全省各界干部群众以赶考的决心和奋斗的精神,用心谱写“黄河答卷”,着力答好每一道“必答题”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亮出绿色鲜明底色。

  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,但因其“体弱多病”、水患频繁,困扰了沿岸人民几千年。黄河山东段全长628公里,占黄河总长度的11.5%,流经菏泽、济宁、泰安、聊城、济南、德州、淄博、滨州、东营9市,在垦利区注入渤海,为8000多万人口提供超30%的水量供应。

  然而,黄河水不是无限供给的资源,山东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,怎样最大限度提高用水效率?

  为了答好“这一题”,山东通过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治理、推动黄河防洪减灾工程建设、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、深度节水控水等一系列举措,切实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。

  海报新闻记者从山东省发改委获悉,2021年以来,山东新建改造雨水管网2895公里,改造雨污合流管网4117公里;累计建成海绵城市2391平方公里;实施引黄涵闸改建工程、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工程建设完工等,科学防范黄河水患。累计投资371亿元,建成外迁社区、村台社区55个,新建护城堤33.9公里,改造提升旧村台99个、临时撤离道路473公里,建设53个产业项目、总投资64亿元,2022年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9.9%,圆60万滩区群众“安居梦”。

  与此同时,水流到哪,监管就跟到哪,山东精准分配水资源,全面节约黄河水。出台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,印发山东省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办法,制定涵盖218个行业类别的1607个用水定额,黄河干流山东段全部实现取用水闸监测计量;建设完成沿黄9市65处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,引黄灌区基本实现灌溉计量到用水单元;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.648,高于全国中等水准近8个百分点;创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(区)119个,数量居全国首位;建成省级节水型高校76所,总数居全国第二位。

  生态脆弱,是黄河流域的千年难题。生态保护是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第一个任务,也是山东面对的一道重要“必答题”。

  记者从山东省发改委了解到,近年来,山东一方面突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,积极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,累计修复湿地7.3万亩,治理互花米草13.1万亩,生态补水6.91亿立方米。鸟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3种,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。

  另一方面,突出沿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治理,率先在全国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土地2.83万公顷,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水土流失2.51万公顷。济南市实施黄河百里风景区中心景区景观提升工程,全面消除淤背区绿化空白段。泰安市实施大汶河水体生态修复,水环境质量指数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7位、全省第1位。

  如今,走进位于黄河三角洲(滨州)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园区的滨州市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基地,小果白刺、问荆、罗布麻、瓜蒌、二色补血草等植物在这里集中展示,别看它们其貌不扬,却有着极高的生态、经济、食用价值。

  记者了解到,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市,按照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纲要》要求,以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为抓手,率先在全省建成首个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基地,为濒危野生植物安了“家”,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意义重大。

  看着眼前的美景,谁能想到,十几年前,这里的生态功能几乎丧失殆尽,湖泊萎缩,甚至一度濒临缺水。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,淄博市桓台县为对马踏湖集中开展生态修复,先后投入3亿元规划建设功能互补的6大湿地,改善入湖河流的水质状况。如今,马踏湖湿地逐步恢复生态、焕发生机,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,带动周边文旅发展势头迅猛。今年中秋、国庆双节假期,景区累计迎来游客12万余人次,日客流量创新高达2.6万人次。

  抓好“水生态”,山东省不断强化农业污染面源管控,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,累计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4个。以沿黄9市25县(市、区)为重点,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排查大整治,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%以上。

  保障“水生态”,山东强化工业污染管控,出台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,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“十大行动”,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优于全省中等水准,治理“散乱污”企业11万多家。

  改善“水生态”,山东黄河干流、大汶河流域及南四湖流域等重点区域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6.94%。山东省发改委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,沿黄9市完成市政雨污合流管网改造1791公里,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,累计40%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。

  今年9月22日,2023山东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在济南开幕,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携多个重量级项目组团参展。医学中心的建设是山东省、济南市贯彻落实黄河战略的具体举措。

  构筑配套服务体系,打造一流医疗服务高地和国内领先的医学教育高地,搭建公共研发平台,推动特色产业聚链成群,建设生态康复颐养示范区……济南国际医学中心聚焦高端医疗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健康医疗大数据、医疗器械四大方向,打造肿瘤防治、中医药、脑科学与类脑、临床研究型医院和视觉硅谷五大集群,助力新时代济南医疗健康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

  如今的山东,新旧动能转换“五年取得突破”确定的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,制定实施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。根据山东省发改委消息,到2022年底,“四新”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.9%;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.3%;沿黄9市高新技术公司数达到12000家;产业数字化指数80.3,居全国首位,新旧动能转换正在纵深推进。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,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81家、绿色工业园区16家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,促进节能降碳增效加快落实。

  随着济郑高铁等6条高铁和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群的加快建设,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成,黄河科创基地、黄河技术转移中心高质量启动建设;建设国家级“双跨”工业网络站点平台4家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19家,数量居全国前列,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能级持续提高。

 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,支撑和印证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、生生不息。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,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。

  为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政策体系,山东印发实施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,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(山东段)建设保护规划、黄河国家风景道(山东)建设指南等。同时,强化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,推进曲阜“三孔”、泰山古建筑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,加快建设鲁国故城、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。实施“海岱考古”工程,焦家遗址、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有序推进。实施山东省黄河非遗保护行动计划。

  据山东省发改委消息,山东省还成立了沿黄九省(区)戏曲发展联盟、黄河流域视听高水平发展协作体,启动实施“沿着黄河遇见海”全球推广活动,推出吕剧《一号村台》等一批优秀作品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。整合黄河流域文化资源,打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,讲好新时代山东“黄河故事”,扎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大文章。

  黄河宁,天下平。物阜民丰,海晏河清,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的期盼与渴望,正一步步照进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