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产品介绍

古籍修复师:甘为“书郎中”巧手妙思修补历史“伤痕”|特殊的工位

 发布时间: 2024-05-14 13:23:50 来源:产品介绍


  【前言】云端作业、深入地下、大地美化、古籍修复……有这样一些职业,他们的岗位不在一尺方桌之上,在高空、在地底、在山间,他们的工作内容并不为人所熟知,但同样各具特色。在“五一”劳动节来临之际,让我们聚焦这些“特殊的工位”,看他们背后的从业者如何在不同的“工位”上共同发力,助推四川现代化建设。

  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在成都洛带古镇最繁华的街巷里,有一栋大隐隐于市的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。越过古色古香的木质大门,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文创产品。踏上二楼,则为参观者们展示出大量的古籍修复知识以及修复工具和材料。

  行至三楼,这里不对外开放,是古籍修复师们驻足的工作空间。在一整面的工具墙前,古籍修复师万小兰正全神贯注,伏案于桌,谨慎小心地对一份损坏的古籍进行修复。

  窗外日丽风清,仿佛时光凝固,万小兰用一双巧手,分解书籍、揭粘连书页、补书页、托书页、喷水压平……一张张老化的纸张,一本本破损的古籍,就这样被抚平了历史的“伤痕”,重获新生。

  “古籍依据损坏的严重程度,有不一样的破损定级,就好像人生病一样,有小感冒,或者严重的癌症。而我们就像医生,要用尽办法去医治,让古籍健康、完整地存活于世,让历史重焕光彩。”万小兰形象地比喻古籍修复师这份特别的职业。

  2012年,万小兰选择从药学专业转行到古籍修复,起初只是因为一颗怦然跳动的好奇心,“刚开始觉得新奇又惶恐,确实什么都不懂,摸着石头过河,从破损程度轻的古籍书页,一点点地学着修起走。”

  古籍,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。这些书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传统文化、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。面对浩瀚如烟的古籍,以及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重任,万小兰坦言,“古籍修复路可以说是挑战重重。”

  首先,古籍种类众多,包含写本、抄本、刻本、活字泥版印本、彩绘本、套印本等。另外,经过岁月的洗礼,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传世古籍,往往存在诸多的破损情况。絮化、鼠啮、虫蛀、烬毁、老化、霉蚀、缺损、粘连、酸化……导致书叶变色、翻动时掉渣裂口,部分书籍书叶以及文字内容遭受缺失缺损,无法流传。

  “针对这一些状况,我们不仅要熟练操作甚至自制各项工具,还要学习掌握古籍修复的各个工序,选配补纸、配制浆糊、分解书籍、揭粘连书页、打书眼、订线等等。”万小兰表示,“我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。每一件文物的修复都是有区别的,要根据它的特点、性质以及破损定级,一点点来挑战、完善。任何一个时间里有不懂的,都要一边学习一边请教老师傅。”

  从零开始到经验比较丰富,如今,万小兰已经成长为“百科全书”般的古籍修复师,并担任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技术部副部长,带领古籍修复团队跃过重重挑战,完成了大量古籍的修复工作。

  “看,这就是酸化了的档案,发脆的纸页碎成了渣渣,又或者纸张都被粘连在一起,修复难度极大。”翻看手机里的照片,万小兰还介绍起了今年最大的挑战──一批民国档案的修复,“第一次修复这么烂的档案,但我们依旧会不断查漏补缺、消化吸收,保证任务完成!”

  古籍保护,自古重之。但是说到古籍修复师,却算是一份冷门的职业。回忆刚入行时,万小兰常常面临介绍职业的尴尬──“很多人并不知道,古籍修复是干什么的”。在埋头苦干中,万小兰坚守了12年。

  一路走来,她感叹,如今对古籍修复师的认识,发生了很大的改变。“慢慢的变多人认可并且尊崇起这份职业,现在还有大量的年轻人涌入,我们的团队里就有‘00后’。”

  为何会这样?万小兰表示,一方面,国省市逐渐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,古籍保护迫在眉睫。另一方面,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等诸多宣传,也让慢慢的变多人把目光投向这份幕后的职业。职业获得感、荣誉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

  随着慢慢的变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,年轻人逐渐涌入,行业得到了更长足的发展。但是热潮过去,任何一个人都要面临褪去光环后的真实的情况:不算高的薪酬、日复一日的枯燥、困难重重的修复过程。

  “所以,入行只是第一步,能坚守下来一定是因为热爱。”万小兰表示,“古籍修复虽然繁琐,但很纯粹,不用去考虑过多的人际交往,只需要用尽全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,一旦沉心下来,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。”

  万小兰还提到,坚守最大的理由就是源源不断的成就感,“你在一点点完成古籍修复的时候,总有前进的动力,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。直到终于将古籍完整地再次呈现,这种成就感是极其强烈的。”

  在万小兰看来,古籍修复的门槛绝不是单一的学历水平,而是专业经验、持之以恒,以及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颗热忱之心。她还向大家发出呼吁,“我们欢迎热爱的年轻人加入到古籍修复的队伍之中,尤其是学习了相关专业的同学,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努力。”